“掌上实验室”随时随地进行基因检测,“手术机器人”助手协助医生治疗心血管疾病,玉米蛋白做成神经导管……12月2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别开生面地举办“两院两平台”创新成果转化路演,亮相的28项成果中,有10个项目用路演的形式进行展示,引来投资者关注和追问。
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两院两平台”,指的是上海联影公司与交大共建的“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闵行区与交大共建的“医疗机器人研究院”, 上海交大与徐汇区联合打造的分子与纳米医学创新转化平台及与江苏南通联合打造的医学仪器与智慧诊疗创新转化平台。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季波表示,“两院两平台”的构建,是交大对接健康中国战略中,对“政产学研医用”创新链和创新成果“转化链”的突破性尝试,通过凝练方向、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开拓新界,构建起了国内顶尖、国际一流学科的“四梁八柱”。
据介绍,经过近三年建设,“两院两平台”已在纳米生物材料、医学生物、医疗仪器、医疗机器人四个方向培育了28个创新成果转化项目,这些项目已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技术具有行业引领作用。比如,顾力栩、谢叻团队研发的“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融合了新型机器人、电磁定位技术,增强虚
拟现实技术以及安全防护技术,改变了目前心血管微创介入手术中医生和病人都需要长时间暴露在放射线下完成手术、二维X光引导难以为医生提供完整三维解剖结构使得手术难度高、时间长等问题,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安全、便捷、智能化的治疗体验。
现在的基因检测通常都需要由大医院或专业机构去做,价格昂贵。而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沈峰团队研制便携式设备,居然能让高大上的“基因检测”体检变成日常。他们通过研究,把复杂的基因检测浓缩到了一块小型生物芯片上,只需把样品滴到芯片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拿到检测报告。这套小型设备快速简便,价格不贵,随时随地都可进行。
冠脉狭窄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运重建。据统计,我国现有冠心病患者约1300万,2017年就有75.31万人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介入手术治疗人数正以每年超过10%的量持续增长。因缺乏有效的精准评估工具,部分患者难以获得最佳治疗。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亚珠院士团队涂圣贤教授成功研发定量血流分数(QFR)技术,无需手术耗材与微循环扩张药,在患者接受冠状动脉常规造影后,仅采用造影数据即可快速准确计算FFR。整个过程仅4分钟,诊断准确度高达92.7%。该技术已成功转化,2018年在同类产品中首次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与欧盟CE认证,已在全球60多家知名医院使用,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个在心脏介入权威学术会议手术转播的无导丝血流储备分数实时评估系统,建立了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的新标准。
上海交大是最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借助学校百余年的雄厚理工科优势和十余所附属三甲医院的临床医学资源,通过产学研医的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已探索建立了一套创新研究、临床转化、投资孵化的新型体系。除上述成果外,他们还聚集了一批技术原理已经取得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产业前景、能够实现转化的项目,包括精准医疗、无创/微创医疗器械、医学影像诊断、纳米诊断技术、康复医疗器械、手术导航器械等。